

导语:当 “双碳” 成为全球共识,当高端电子玻璃仍被欧美日 “卡脖子”,这家带着 “零排放” 基因的科技公司,正用技术颠覆和资本杠杆,在国产替代浪潮中撕开一道口子。
打破欧美垄断,这家公司用绿色技术重塑电子玻璃产业链
在电子玻璃领域,美国康宁、德国肖特等企业长期垄断高端市场,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电子玻璃消费国,2020 年市场规模超 1000 亿元,年增速超 20%,却面临 “高端靠进口、中低端内卷” 的尴尬局面。
北京国信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正是这个赛道的 “破局者”。这家成立于 [未披露,以 2021 年规划推测为近年] 的科技公司,一上来就瞄准 “绿色 + 高端” 双重定位:生产全程用电能驱动,实现废水、废气、固废 “零排放”,妥妥的 “碳中和” 标兵;更狠的是,其自主研发的氧化催化技术,让生产能耗比传统工艺降低 30% 以上,成本优势直接拉满。
手握两项发明专利,产品已 “出海” 欧美
技术才是硬通货。国信同创目前已有两项环保电子玻璃发明专利进入公示期(预计 2021 年底拿证),河北灵寿 1000 平米的验证厂房里,按专利生产的产品已经漂洋过海,卖到了欧美市场。
具体看产品线,更是 “精准卡位” 三大高附加值场景:
透紫玻璃
不含铅等有害物质,透紫外线率媲美康宁,直接替代进口紫外灯核心材料,瞄准国内 30% 市场份额; 高硼彩色玻璃
通过化学反应成色,不用染色剂,化学稳定性全球顶尖,新能源电池和环保器皿抢着要,目标拿下国内半壁江山; 干簧管玻璃
吸热率超过 82%,碾压国外竞品,作为物联网开关的核心部件,妥妥的 “卡脖子” 替代品。

三阶段融资 6.2 亿,卡位三大黄金赛道
在创投市场,“国产替代 + 碳中和” 的双重概念堪称 “流量密码”。国信同创的融资规划更是清晰到让投资人 “眼前一亮”:
第一阶段(2021-2023)
释放 20% 股权融资 4000 万,重点砸向玻璃管 / 棒机器化生产线。这一步有多关键?举个例子,手工生产成本是 “万元 / 吨”,机器化后直接干到 “千元 / 吨”,成本暴跌 80%!成品率从 20% 飙升至 80%,公差精度做到 ±0.03mm,这意味着能直接打入苹果、华为等巨头的供应链。目标很明确:年销 2 亿,先把透紫玻璃、高硼玻璃等 “现金牛” 产品做扎实。 第二阶段(2023-2024)
再融 8000 万,杀入光纤预制棒市场。随着 5G 基建爆发,国内光纤需求年年涨,国信同创要用电子玻璃工艺降低成本,对标康宁、住友电工,目标占国内 26% 份额,年销冲 5 亿。 第三阶段(2024-2025)
豪掷 5 亿建 G8.5 基板玻璃生产线,直指智能手机盖板玻璃市场。要知道,康宁的 “大猩猩玻璃” 几乎垄断全球高端手机屏幕,国信同创这一步就是要打破垄断,计划占国内 10% 份额,年销破 10 亿。
大佬坐镇,这个团队要干票大的
创业能不能成,关键看团队。国信同创的核心班子堪称 “豪华配置”:
董事长王英敏
北航毕业,在外资巨头 IBM、HP 等摸爬滚打 25 年,营销和管理经验拉满,负责带团队搞钱搞市场; CTO 王文艺
核工业部高级工程师,50 年电子玻璃研发经验,搞出 100 多种特种玻璃,妥妥的行业 “扫地僧”; 总经理王晓钟
天津大学化工科班出身,在滨松光子干了 25 年生产管理,灵寿工厂的产能交付全靠他兜底。
这样的组合,既有技术大拿,又有实战派管理和营销高手,堪称 “铁三角”。
从电子玻璃到万亿级生态,这家公司的野心不止眼前
如果以为国信同创只盯着电子玻璃,那就格局小了。他们的长远规划里,藏着一个 “绿色材料帝国”:
光伏玻璃
2027 年全球市场预计超 3000 亿,作为新能源上游,妥妥的碳中和 “硬通货”; 吸热玻璃
降低建筑能耗 + 减少光污染,2026 年全球市场 4053 亿,又是一个千亿级蓝海; 医用中硼硅玻璃
医药包装刚需,2025 年全球 1470 亿市场,国信同创要用有机物配方搞出 “最安全环保” 的产品。
创投视角:为什么说这是个 “真香” 标的?
政策红利拉满
国产替代是国家战略,碳中和是全球趋势,双重政策加持,赛道确定性极强; 技术壁垒够高
专利在手 + 核心团队经验丰富,对标国际巨头不落下风,后来者难以复制; 资本路径清晰
三阶段融资规划明确,2025 年建成全产业链后直奔 IPO,退出渠道顺畅; 现金流有保障
第一阶段产品已实现出口,且下游客户多为电子设备大厂,回款能力强。
在 “资产荒” 的当下,既能踩中 “卡脖子” 国产替代,又能绑定 “碳中和” 长期趋势的标的属实稀缺。随着首轮融资落地,国信同创已经站在起飞的跑道上。下一个十年,电子玻璃领域能否诞生中国的 “康宁”?这家公司值得持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