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1 芯片赛道爆发前夜,这家 "技术老兵" 能否成为下一个独角兽?
创投观察 · 2025-05-22 00:16:46
✔️ 政策 + 技术双驱动:工信部力推 Cat-1 接棒 2G/3G 退网,中速率物联网市场迎来百亿级爆发✔️ 硬核团队自带 "钞能力":原东芯通信核心班底操刀,曾用 3 年干成中国标准 4G 芯片✔️ 成本碾压级创新:芯片成本仅 1.5-2 美元,模组价格砍半,直指展锐、翱捷核心腹地✔️ 融资窗口期开启:1500 万卖 15% 股权,估值 1 亿,临芯投资站台背书当物联网进入 "看图说话" 时代,谁在啃下最肥美的 30%?你以为物联网只是 "传传文字、抄抄表"?Too young!随着 2G/3G 基站批量退网,工信部一纸文件(2020 年 4 月)彻底点燃中速率市场 ——能传视频、能语音的 Cat-1 芯片,正成为 50 亿台设备联网的刚需。这些场景都卡在同一个痛点:速率要够(5Mbps)、成本要低(模组低于 30 元)、还得兼容现有 4G 网络。而现在,90% 的中速率市场还被老旧的 2G 方案占据,谁能率先填上这个坑?米尧的核心团队,堪称通信芯片界的 "复仇者联盟":灵魂人物唐相国博士:全球唯一同时做过美国标准 / 中国标准 4G 芯片的华人专家,2009 年放弃美国高薪,回国用 3 年时间啃下国家 03 专项 LTE 核心芯片,研发费用比国际大厂低 50% 以上,直接让中国 4G 芯片 "从 0 到 1"。董事长赵虎:30 年芯片企业操盘手,曾带着东芯通信登陆新三板,2016 年引入全志科技后功成身退,如今再出山只为 Cat-1 这个 "十年一遇的机会"。技术天团:中科院博士带队做芯片研发,北工大硕士领军软件团队,人均 15 年以上基带 / 射频研发经验,连 FPGA 测试设备都是直接从东芯 "搬" 过来的 ——现成的验证环境、现成的流片渠道、现成的客户资源,这哪是创业,分明是 "技术老炮" 降维打击。成本砍半、效率拉满,这才是创投圈最爱的 "颠覆式创新"在 Cat-1 这场战役里,米尧走了一条 "精准狙击" 的路:竞品展锐、翱捷的芯片啥都能做(手机、智能设备全兼容),但成本居高不下(芯片 4-5 美元,模组 50 + 元)。米尧直接 "断舍离":专注数据类应用(占 Cat-1 市场 30%),砍掉手机端冗余功能,芯片成本直接压到 1.5-2 美元,模组价格做到 20 元 ——同样功能,价格腰斩,完美适配公网对讲、无线抄表、共享充电宝等 "一分钱掰两半花" 的场景。2. 站在 "巨人肩膀" 上研发,8 个月搞定流片早在 2017 年,团队就启动 Cat-1 研发,完成 70% 工作量(花了 6670 万),ASIC 设计、算法平台全现成。2020 年政策明确后,直接 "重启加速键":8 个月完成 MPW 流片,再用半年测试量产,比从零开始节省至少 2 年时间和数千万成本 ——这就是技术沉淀的恐怖效率。临芯投资(投过 10 家上市芯片公司)+ 全志科技(芯片设计龙头)站台,不仅给钱,还直接打通供应链:全志科技的现有客户(如海能达、诺维达)都是米尧的潜在买家;临芯的产业资本网络,能帮忙对接三大运营商和模组厂商 ——还没量产,渠道先铺好了。创投圈该看懂的趋势:Cat-1 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当物联网连接数预计 2025 年突破 270 亿,中速率市场从 30% 涨到 80%,留给创业者的时间窗口正在收窄:NB-IoT 只能传文字,注定只能守着 10% 的低速市场;5G 太贵太复杂,高速率场景始终是少数派;Cat-M 需要改基站,在中国落地概率极低;唯有 Cat-1,既能接住 2G/3G 退网的存量替换,又能拥抱图像传输的增量需求。而米尧的独特优势在于:他们不是从头开始的创业者,而是带着 "中国 4G 芯片成功经验" 的复仇者—— 当年用 3 年打破国际垄断,如今要用 8 个月重新定义 Cat-1 市场。下一个芯片赛道的独角兽,或许就在这个 "技术老兵" 的二次创业里。互动话题:你认为 Cat-1 芯片会成为下一个千亿级市场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