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析 > 产业 >

  • 热点
  • 快讯

南京这家公司靠一双臂血压计,把中医诊疗玩出了科技范儿

创投观察 · 2025-06-14 00:38:15


在中医药行业迎来政策东风的当下,一家南京企业正用硬核专利技术重新定义中医诊疗边界。江苏秉华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简称 "秉华健康")以一双臂血压计为技术原点,构建起覆盖 "检测 - 诊断 - 处方 - 管理" 的中医智能服务闭环。在中医药大健康产业 2025 年预计突破 3 万亿规模的节点上,其商业化路径正在验证传统医学的科技化破局可能。


一个血压计引发的中医革命:创始人亲身经历催生硬核技术

故事得从创始人向建华的 "神奇治愈" 说起。2016 年他患声带息肉,西医要求手术禁声两周,偶然结缘加籍华人中医师吴秉峻。老中医没动刀,就靠 "双臂血压平衡疗法" 开了中药方,硬是一个月让他痊愈了。这事儿让前上市公司副董事长向建华动了心思:"中医这么牛,为啥不能标准化?"

说干就干,他拉着新安医学传人吴秉峻、IBM 资深架构师严勇组局,搞出个 "人体健康平衡检测仪"。这玩意儿可不简单:左手测肺区(管呼吸、上肢),右手测肾区(管泌尿、下肢),左右舒张压对应脾胃和肝脏,心率对应循环系统。测 5 次数据就能算出 "整体熵" 和 "区域熵",把《黄帝内经》里的 "阴阳平衡" 变成了能看懂的数字。

最狠的是专利布局:中、日、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的专利证书拿了个遍,美国专利也在申请中。核心商标一口气注册了医疗器械、教育培训等好几个类别,妥妥的技术护城河。


破局四板斧:直击中医行业四大痛点

现在中医圈啥情况?名老中医挂号比春运抢票还难,年轻医师开方手抖,基层诊所连个标准化流程都没有,老外看中医跟看玄学似的。秉华健康整了套组合拳:

1. 诊断标准化:给年轻医生配个 ' 数字老中医'把吴秉峻 30 年临床经验写成数据模型,检测仪直接生成脏腑功能报告,还能给处方建议。南京试点诊所数据显示,年轻医生处方准确率蹭蹭涨了 35%。

2. 服务轻量化:1688 元把 ' 老中医 ' 请回家检测仪配家庭健康管家服务(3 人全年健康咨询、西医报告解读都有),在家测完数据直接上传平台,中药方、食疗方案、熏蒸刮痧建议全给你列清楚,比家庭医生还贴心。

3. 传承效率化:2 年出师变可能攒了 8000 + 临床案例的数据库,搭配标准化诊疗流程,原来 5 年才能出师的年轻医生,现在 2 年就能上手。公司还专门搞了中医培训,已经带了 12 期学员。

4. 生态国际化:用数据敲开海外大门借着 "一带一路",在东南亚试点 "双臂血压诊断 + 多语言报告" 模式,马来西亚已经做了 500 例临床验证,老外也开始信这 "中国魔法" 了。


政策 + 资本双 buff:中医科技赛道迎来黄金期

2025 年的中医圈,政策红利简直是 "开挂" 模式:《"健康中国 2030"》要求所有基层诊所都得有中医服务,全国 6 万多家社区诊所都是潜在市场;深圳等地对中医技术研发最高给 300 万补贴,简直是送钱。

资本也闻着味儿来了:现在搞 A 轮融资,1250 万卖 5% 股份(估值 2.5 亿),钱主要砸在市场推广(35%)、系统优化(30%)和产品升级(21%)上。更野的是他们计划 2023 年搞定国内市场,2025 年杀进旅游康养和中药制药,目标是搞成全球中医大数据平台。


创投视角:这盘棋能不能成,看这三个关键点

中医药大健康 2020 年就已经 2.8 万亿规模了,秉华健康这事儿能不能成,得看这三点:

1. 技术壁垒够不够硬?多国专利 + 8000 + 临床案例,还跟中国中医科学院搞合作,底子是扎实的。但中医数字化毕竟是新事儿,还得攒更多数据把标准砸实了。

2. 复制能力行不行?样板店模式跑通了,济南百店联盟 20 天签 100 家店的案例也有参考性。但从南京到全国,供应链管理、医生培训都是大考,标准化输出能力是关键。

3. 政策红利会不会吃满?参与制定中医国家标准,"血压平衡疗法" 还进了某省推广目录,这步棋走得聪明。能不能借着政策把技术变成行业标准,决定了能切多大蛋糕。


当老中医遇上大数据,这事儿能成吗?

在西医影像诊断当道的今天,秉华健康用一双臂血压计撕开了个口子—— 原来 "阴阳平衡" 真能测出来,"辨证施治" 也能变成数据模型。从南京起步的这家公司,正在验证一个大胆的想法:当传统中医接上大数据的轨,或许真能走向全世界。

他们计划 2025 年搞到 1 万家店,这到底是画饼还是真有戏?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标签: 南京 这家 公司

©2011-2015 创投市场 | 北京微创新媒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京ICP备15058196号-1
电话:010-57286297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亿世界C座B2-e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