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全线贯通,江门台山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3月21日,总投资超57亿元的21个农文旅项目集中开工投产,标志着这座粤港澳大湾区西岸城市正依托区位、资源双优势,全力打造康养旅游与银发经济产业集群。这场投资盛宴不仅折射出资本对区域价值的深度认可,更揭示了政企协同探索长期收益平衡的创新路径。
湾区枢纽赋能康养产业爆发
作为港珠澳大桥的西延线,黄茅海通道的通车让台山从“交通末梢”跃升为“湾区枢纽”。从江门到珠海金湾的通勤时间压缩至30分钟内,港澳游客西进粤西的通道阻力骤减。这种时空压缩效应,为台山发展康养旅游提供了核心支撑。
“选择台山,就是看中了它的区位辐射力。”腾奕温泉颐养城项目负责人直言。这个占地1000亩、投资超10亿元的康养综合体,计划打造温泉医疗、养生度假、亲子游乐全链条服务,预计2027年运营后可提供2000个就业岗位。其背后逻辑清晰:以湾区老年客群为核心目标,通过“温泉+医疗+度假”模式,将短期游客转化为长期康养会员。
银发经济催生消费新场景
数据显示,中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已突破20万亿元,而粤港澳大湾区老年人口消费力全国领先。台山敏锐捕捉这一趋势,将“银发经济”作为农文旅融合的战略支点。
“我们的民宿80%客源来自珠三角退休群体。”凤乡玉怀民宿主理人陈倩表示。除了温泉康养,台山还整合滨海风光、侨乡文化等资源,推出侨史研学、渔港体验等特色产品。这种“慢生活+深度游”模式,精准契合银发群体“健康养生+文化怀旧”的双重需求。
政企协同破解长期收益难题
57亿投资狂欢背后,是康养产业“重资产、长周期”的运营挑战。台山给出的解决方案颇具启示:
政策杠杆:作为省级农文旅融合试点,台山享受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政府全流程服务保障项目“拿地即开工”。
资本联动:引入伟明集团等本地企业参与投资,既降低对外资依赖,又通过政企风险共担机制提升项目韧性。
产业闭环:从温泉酒店到渔旅融合项目,21个开工投产项目形成“康养+农业+文旅”的生态闭环,增强抗风险能力。
从“流量”到“留量”的侨乡进化论
台山的野心不止于“网红打卡地”。依托“中国第一侨乡”的文化底蕴,当地正推动“侨乡记忆+康养服务”深度融合:
文化赋能:利用5万座碉楼、300座祠堂等华侨文化遗产,开发侨史研学路线,让文化体验成为康养消费的增值项。
服务升级:引入粤港澳高端医疗机构共建康养中心,探索“医疗签证”政策吸引港澳长者长期居住。
品牌塑造:以“侨乡硒泉”为核心IP,打造从温泉沐浴到富硒农产品的一站式健康产业链。
结语:湾区西岸的康养革命
当银发浪潮遇见湾区机遇,台山正以57亿投资为支点,撬动一场康养产业革命。这场变革不仅重塑区域经济版图,更揭示了一个真理:在农文旅融合的新赛道上,真正的赢家既要有“流量思维”的敏锐,更要具备“留量运营”的定力。台山的实践,或许正是中国县域经济转型的下一个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