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析 > 互联网+ >

  • 热点
  • 快讯

当“村晚”遇见畲乡:福州晋安如何用民族文化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admin · 2025-03-27 01:53:00

在福州北峰的秘境深处,晋安区日溪乡正以一场“三月三”畲族文化盛宴,重新定义乡村旅游的边界。2025年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活动在此启幕,通过畲族文化体验与两岸互动,晋安不仅展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探索出一条民族文化与旅游创新的融合之路。

文化破圈:从非遗到“潮玩”的畲族密码

畲族文化是这场活动的灵魂。舞台上,非遗传承人与青年歌手联袂演绎“新畲歌”,传统山歌与现代音乐的碰撞,让千年畲韵焕发新生;畲拳与畲医的绝活展示,则将武术的刚劲与传统医术的智慧浓缩为一场“养生潮”大秀。游客还能穿上畲族服饰,参与竹竿舞教学,在节奏中感受“最炫民族风”的感染力。

非遗工坊与文创市集则是文化活化的另一面。凤凰图腾彩带钥匙扣、畲药香囊等文创产品,将传统符号转化为可携带的“文化记忆”,而直播助农市集则让北峰高山茶叶、手工刺绣等生态好物走出深山,既助力乡村振兴,又为文化传承注入经济动力。

两岸共融:从“同心榕”到舌尖上的文化对话

活动巧妙嵌入两岸互动元素。畲台家庭组队制作融合菜、共植“同心榕”,甚至通过方言学习拉近情感距离,最终以“文化大使”证书为纽带,深化民间交流。美食环节更是两岸文化的“舌尖交锋”——福州鱼丸与台湾贡丸同台竞技,畲族红曲酒搭配台湾凤梨酥,味蕾的碰撞成为文化认同的隐喻。

生态与文旅:从茶园漫游到全域旅游新场景

日溪乡的生态资源被转化为文旅体验的核心卖点。游客可漫步生态茶园,探访百年畲族古厝“蓝府”,或沿“四季村晚”打卡线解锁非遗工坊、山哈风情街等新地标。这种“文化+生态”的模式,既保留乡村原真性,又通过设计感强的旅游动线提升体验深度。



矛盾与平衡:商业化开发如何不伤文化根脉?

尽管活动以“村晚+”模式推动文旅经济,但文化保护与商业化开发的矛盾仍需警惕。例如,长桌宴、竹竿舞等传统项目被包装为旅游产品,虽吸引流量,但也可能稀释文化内涵。对此,晋安选择以“群众主导”为原则——村民既是表演者,也是文化传承的守护者,确保商业开发不偏离文化本源。

启示:民族文化的“在地化”创新

晋安的实践证明,民族文化与旅游创新的结合,关键在于“在地化”与“破圈力”。通过非遗活化、两岸互动、生态赋能,畲族文化不再是静态展品,而是转化为可参与、可消费、可传播的文旅IP。这种模式不仅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也为其他民族地区提供了“文化+”的样本参考。

结语
当凤凰图腾在畲乡夜空下熠熠生辉,晋安日溪乡的“四季村晚”已超越一场节庆的范畴,成为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旅交织的实验场。在这里,传统与潮流的边界被打破,乡村振兴的叙事因文化自信而更加丰满。未来,如何持续挖掘文化深度、平衡保护与开发,仍是这场实验的关键命题。


标签: 民族文化 引擎 新引擎

©2011-2015 创投市场 | 北京微创新媒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京ICP备15058196号-1
电话:010-57286297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亿世界C座B2-e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