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9日,第41届中国(北京)国际游乐设施设备博览会暨北京国际旅游休闲娱乐产业博览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拉开帷幕。这场汇聚全球40余个国家、600余家参展企业、6万平米展区规模的行业盛会,以“文旅产业供应链升级”为核心命题,集中展现了智能游乐设备、沉浸式体验技术、文旅科技融合等领域的创新成果,成为推动休闲娱乐产业向新质生产力跃迁的“风向标”。
供应链升级:从单一设备到全产业链协同
本届展会首次实现文旅产业链“全要素覆盖”,参展范围涵盖主题公园规划、数字科技娱乐设备、水陆游乐设施、景区运营管理系统等十余个细分领域,形成“策划-设计-制造-运营”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力。例如,中诚美景凭借“策划-规划-设计-施工”全链条服务模式,斩获县域文旅创新和规划设计双项大奖,其打造的安吉云上草原星空天文酒店与河南宝泉“崖天下”项目,成为文旅场景化开发的标杆案例。
供应链整合更体现在技术标准化的突破。展会上,无动力游乐设备、充气式模块化场景等产品占比显著提升,标准化组件设计降低30%的运营维护成本,加速了中小景区轻量化升级进程。而IP衍生开发专区则呈现“内容+硬件”的深度融合,如元宇宙互动装置与传统文化IP的结合,为文旅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商业化路径。
技术驱动创新:沉浸式体验重构消费场景
科技与文旅的化学反应在本届展会达到新高度。爱普生推出的热气球飞行模拟系统,通过5台4K激光投影机构建全景球幕,配合智能校准技术,将飞行体验的视觉延迟控制在8毫秒以内,成为主题公园“场景革命”的代表作。而数字科技展区集中亮相的AI导览机器人、可穿戴式VR竞技设备,则将游客参与度从“观看”升级为“共创”,某厂商的实景解谜游戏设备已实现游客动线数据实时分析,助力景区动态优化运营策略。
值得关注的是,低空经济与文旅的跨界融合首次设立专项论坛。无人机灯光秀编队控制系统、载人观光无人机等产品的展出,预示着“空中文旅走廊”或将成为下一个投资热点。
矛盾与平衡:长周期技术投入如何破局商业化?
尽管技术创新成果亮眼,但文旅装备制造业仍面临研发投入与市场回报的深层矛盾。以爱普生4K激光投影方案为例,单套系统造价超百万元,回收周期长达3-5年,迫使企业转向“硬件+内容订阅”的混合盈利模式。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文旅投资与装备采购指数报告》指出,2025年第一季度文旅项目平均技术投资占比升至42%,但设备利用率不足60%,凸显技术应用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错配。
对此,头部企业正探索差异化破局路径:
轻资产技术输出:如某厂商将沉浸式投影系统拆分为模块化单元,支持景区按需租赁;
数据增值服务:通过设备搭载的物联网传感器,向运营商出售游客行为分析报告;
跨界生态共建:文旅装备制造商与商业地产联合开发“微度假”综合体,共享客流与收益。
未来图景:从设备展销到产业生态孵化
本届展会已超越传统贸易功能,进化为产业创新生态的孵化器。中国游艺机游乐园协会联合地方政府推出的“文旅科技专项扶持计划”,为中小型创新企业提供技术验证场景;而“文旅+百业”创新论坛则促成康养、农业、教育等领域的技术嫁接案例超20项。
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展会首次发布《文旅装备低碳技术标准》,从能耗指标、材料回收率等维度建立行业准入门槛,倒逼产业链绿色转型。某参展商的太阳能驱动旋转木马,已实现单日运营零碳排,成本较传统设备降低15%。
结语
当智能设备与光影艺术在6万平米的展馆内交织,这场博览会已悄然完成从“卖设备”到“卖解决方案”、从“单一交易”到“生态构建”的质变。在技术投入与商业回报的博弈中,中国文旅装备产业正以供应链为支点,撬动全球休闲娱乐市场的价值重构。未来,如何通过标准化降低创新门槛、以数据驱动技术精准落地,将是破题“新质生产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