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析 > 商学院 >

  • 热点
  • 快讯

微创新媒解读:北方民间布艺老虎的保护与传承

admin · 2018-07-13 14:21:06

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始成为一场全民的文化运动,在看似热闹的保护背后却隐藏着对文化的无视甚至无知。如广泛地存在于中国北方的布老虎文化,作为原始图腾文化的一部分,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正随着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诱惑而遭到破坏,其本源的民俗文化内容和手工制作技艺不断遭到削弱。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的行动不仅仅是一场文化寻根,更重要的是试图通过对文化源头的记录,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寻找一种有效的工作框架。抢救和保护不能忽视文化本源,对于精神文化的源头记录已成为当务之急。马知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田野思考——中国北方民间布老虎现状反思。对北京微创新媒商学院文化产业与特色小镇课题组触动很大,一个小小民间手工艺文化产品,具有很强地域特色,文化元素。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20年前我与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王善民,山漫先生行走在鲁南乡村挖拙与抢救将要消失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及记忆产品。我小的时候,就是穿着布老虎鞋,带着虎头帽东家西家乱跑。姥姥讲虎头帽戴久了将来有出息。在我的小小心灵中打下烙印。后来,我当选为市级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及省,国家级的会员。组织多场抢救活动。
 
布老虎及相关风俗作为中国古老“虎图腾”崇拜的遗存,至今在中国北方农村仍有广泛表现。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对虎的各种表现,从老虎鞋、虎头帽到玩具布老虎,“虎”成了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伙伴。显然,当龙成为帝王家中不可缺少的象征后,虎则成为寻常百姓家的守护神。对布老虎文化进行追根溯源的探究,对其古老寓意和现代传承进行细致挖掘和分析,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应有之义。保护布老虎,就是在抢救和保护已在民间传承上万年、目前面临濒危的虎文化传统,就是试图从田野挖掘中找到中国文化之根。
 
一、布老虎文化的现状
 
1.濒危的布老虎
 
我们在对山东地区布老虎田野考察中发现,山东地区的布老虎因为地区不同,生存现状不尽相同。以临沂地区为例,莒南县的布老虎文化有遗存,当地县文化馆也做过文化普查,但所获甚微。当地文化馆目前准备帮助申报“非遗”保护的布老虎工艺虽然传统,但因为他们所推荐的传承人只是近几年才开始向婆婆学习手艺,学艺未精,并不能真正代表当地的布老虎传统手艺。相反在莒南县乡村调查时,却发现了一位七旬老者,虽然多年已经不做布老虎,但仍旧保留着当地最传统的布老虎制作技艺。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凸现出来:真正的“非遗”传承人常常并没有得到重视,而一些被作为传承人的人是否真能传承“非遗”令人生疑。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当地政府推荐的这个年轻传承人的岳父是前文化站站长。是否在传承人推荐中,由于权力作用,我们的“非遗”也开始成为权力操控下的利益分配对象?如果是这样,对目前处于濒危状态的布老虎文化可谓雪上加霜。
 
在山东临沂沂水县,我们发现了从乡村移居到城里的艺人谢祥芳。她的布老虎作品精工细作,完全手工,而且刺绣技术高超,造型独特。根据对她的口述史访谈,她的手艺完全来自家传,而且是地道的当地布老虎工艺。据对周边著名的刺绣之乡高桥镇的调查,当地的虎纹布老虎充斥在周边地区和乡村,而且市场需求量很大,造型和谢祥芳的大致相仿。最大的不同就是,谢祥芳的布老虎保持了原始的手工制作,而高桥及周围市场上的布老虎已经半手工制作,而且只针对市场进行制作。结果,谢祥芳的布老虎半个月制作一个,价格不菲,但买者稀少;市场化的布老虎,一个小的手工作坊一年也可以卖几万个,市场价格是一个10元,批发价可以达到4元。而最直接的后果是,谢祥芳对自己的手艺产生怀疑,对传承的信心不足。她尽管知道自己掌握了祖传的技术,但面对市场上那些简易的半手工布老虎走俏市场,而对自己的布老虎命运十分担忧。目前,谢祥芳之所以还在坚持布老虎制作,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她和丈夫本身是镇里退休职工,有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做布老虎是退休后的一种业余爱好。此外,她看到了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希望通过自己的手艺得到国家的认可。但两万元的“非遗”申请费用需要艺人自掏腰包,这就难为了本来并不富裕的艺人们。谢祥芳至今还不是市级非遗传人。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连谢祥芳这样的艺人都忽视,未加保护,那么可以想见还有多少珍贵的“非遗”被忽略。和谢祥芳境遇相仿的还有胶州农村的李进花老人。79岁的她做布老虎纯属爱好,本来只是闲着没事做好以后送给生了孩子的人家,后来发现这东西受到国家重视而且能卖钱,于是就接着做。在这个村庄里从事布老虎制作的就她一个,当地外企比较多,进企业打工的村民也多。45岁以下的人几乎都出外工作,闲散人口少,缺少对布老虎的兴趣,因而少有妇女加入手工布老虎的制作中。如果就这样的发展态势,几年之后,这个村里就不会再有人制作布老虎了。
 
 
分析临沂和胶州两地布老虎艺人的生存境况,我们得出这样一种印象:临沂属于山区,受外界影响较晚,所以这里的传统工艺保持得还比较地道,而半手工的布老虎之可以大行其道,价格便宜是一个原因。这说明,虎图腾崇拜的信仰心理在这一带仍旧存在:小孩满月当地都要绞头,而且需要姥姥家送布老虎,舍得钱买个好的送,不舍得钱就买个便宜的;绞头的一定是他的舅舅,否则小孩妨舅舅;绞头仪式男女有别,生男孩12天,生女孩9天;姥姥家人去了后,讲究的人家除了送布老虎还做虎头鞋,虎头帽。在相邻的莒县,给结婚新人送“对虎”的习俗也大致保留。
 
胶州布老虎历史悠久,当地自古就有给小孩送布老虎的习俗。布老虎分金绿红黄四种颜色,新生孩子满月时由姥姥家送,有祝福的寓意,期盼孩子健康健壮。但现在,当地制作布老虎的人日益稀少。显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沿海城市的胶州早就加快进入了城市文明,农耕时代许多习俗退出了日常生活,布老虎文化随之衰微。费孝通曾说:“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至今仍生活在村里的李进花老人,心理存留着祖祖辈辈的记忆,她的布老虎缝制技艺是当地文化传统的一种延续。而居住在城市里的谢祥芳,凭着从小从母亲那里学到的手艺挣扎在城市边缘,其生存的前景并不令人看好。失去了生存的环境,失去了手工布老虎消费的对象,布老虎的传承陷入困境。
 
2.看似繁荣的市场
 
并不是所有布老虎艺人的生存境遇都不乐观,比如潍坊人王永训38岁,颇有经营头脑,长年致力于布老虎的改良制作和营销,布老虎年销售总额在四五十万只,利润在10万元以上。他的宗旨是以走量为主,量大利小,积少成多。同在潍坊的孙爱美、孙秀兰母女,2010年9月开办了布老虎工作坊,每天凌晨4点把裁剪好的布样发送滨州各地农户,一天需要生产4000只布老虎,60台缝纫机同时工作才能保证按时按量完成。可以看出,虽然潍坊当地的布老虎文化遗存不是很多,但因为经营者找准了市场,并且借助会展经济获得了买家的信赖,生存前景看好。经过改良和市场改造后的布老虎,也许会有一定的市场,但长期以往,当地布老虎文化的特点和依附其上的民俗文化内涵可能会丢失。比起潍坊以走量促销到大都市及包干加工进农户的模式,在远离都市文化的偏远地区山东沂水一带,布老虎的传统样式算是保存得比较完整。当地民间工艺销售商王兴美,54岁,基本上以销售做工简易的虎纹布老虎为主,充填物为锯末,价格低销量大,基本上是销售往邻近县乡。高桥镇玩具厂厂长、布老虎艺人赵常娟,今年50岁出头,其布老虎产品主要是销往当地旅游景点和淄博莒县等市场,批发价只有5元,每年至少销售2万只布老虎,带动了周围妇女致富。按照她的制作要求,一个熟练人手一天只能制作20只布老虎。沂水地区布老虎的做工相对简单,虽然用虎纹布代替了过去的老粗布,用缝纫机代替了手工,但家庭作坊式的半手工基本上保持了当地过去布老虎的模样。
 
山西长治地区布老虎艺人张健旺是让布老虎市场化、大机器化生产的典型。他承认很早就有从事布老虎生产的意识,从大江南北搜集了大量布老虎造型,然后进行改造加工。他基本上走了两条道路:手工制作,价位高,走收藏品路线;另一条是市场化,机器批量复制,价位低。生产采用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传统的造型加上现代的工艺,是他现在的生产经营理念。
 
山西省大同市的孙敬是一位对民间艺术情有独钟的“80后”。她去年9月在大同开设了第一家布艺工作坊,以制作布老虎为特色。她的布老虎集中了全国各地布老虎的图样,然后根据客户需要进行生产。她对布老虎的市场信息和布老虎技艺了然于心,有自己的布老虎QQ群,并和群友们互称为“虎友”。她使用电脑构图、设计,甚至剪裁布老虎,现代工艺感强。和许多经济效益较好、规模化生产的布老虎厂家一样,她“两条腿走路”:一是保护传统工艺,走高端收藏的产品路线;二是积极生产投合市场需要的大众产品。张健旺的思路与她不谋而合,同样走“手工+机器化”生产之路。但是,目前她的公司生存不容乐观,尽管有一些小的订单,但毕竟靠艺人个人无法达到迅速打开市场的目的,所以年轻人的热情能否持续,还是未知数。
 
总的来说,“公司+农户”这种方式,目前依然处于小规模状态中,也反映了当前布老虎制造初级、分散的市场环境。作为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成长起来的艺人们已经有了一定文化自觉,知道手艺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也在努力坚持传统工艺的维护,但却因为市场原因艰难生存。以上几位的身份复杂,他们是民间艺人同时还是商人。他们的布老虎生产和销售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市场需求大,销售看好。临沂地区布老虎做工简单,粗糙,半手工制作,销售针对广大的周边农村,借助的是当地完好保存的虎文化生育民俗的存在。潍坊地区虎文化崇拜的痕迹已经不明显,但销量大而且价格高,主要销售外地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原因明显:借助了当地闻名的“风筝节”,挂靠会展经济,发展了市场扩大了销量。当地布老虎半手工制作,其中机器规模化生产的痕迹还不是非常明显。
 
山西张健旺的布老虎,因为市场意识强,市场占有率大,机器化批量生产程度很高。手工制作的部分已经非常微小。可以肯定地说,市场的冲击已经让他的布老虎失去了当地独特的风格,其市场目标针对海内外高端市场,小量供应国内和附近有虎文化崇拜的地区,因而从保护的角度看,他的规模化生产已经破坏了传统。
 
一些重要的也是紧迫性问题也凸显而出。艺人为了卖出产品必然要让作品适应市场,而市场对艺人创作的引导导致艺人对本具有独特地方色彩的布老虎进行改造,使得为大众所喜爱的布老虎代替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布老虎,同时因为要走市场,完成订单,在赶工赶时的情况下,大批量的制作势必粗制滥造,质量下滑。为了追求效益,艺人们大多在机器化生产上打主意,结果机器化生产的产品的确精美,千虎一面,却最终丧失了传统布艺的韵味和技术含量。
 
3.艰难度日的老艺人
 
同处山西的张娅婷,今年60周岁,是山西芮城人。她的老虎还是延续了当地传统的手工制作方法,造型古朴自然,憨态可掬。她把材料样式分派到各村各户,分开制作,按件付酬。经营比较艰难。一个妇女跟她做手工布老虎,一天只能挣到20元。
 
芮城另一位布老虎艺人杨雅琴住在东垆乡西南村。她家高大的门房在村里尤其显眼。但仔细观察,除了客厅和两间主卧室是简单装修外,其他几个房间都是土坯房,甚至连门都没有安装,是盖房子费用不够中途停工后的痕迹。她从小受娘家妈的影响学习手艺,而且吸收了婆婆和母亲手艺的精华,制作的摇头虎、娃虎、鱼尾虎等特点鲜明。她目前的布老虎还保留着传统工艺的特点,为了完成订单,实行小作坊的分工合作,但因为手工制作,量小价高,市场并不看好。
 
在河南灵宝,布老虎艺人生存艰难。大多数艺人年龄都在70岁以上,如果没有专家学者带领一些人来购买,她们手中那些精美的布老虎基本上没人来买。恰恰是这些没有被外界打搅的布老虎,保持了当地最为传统的渲染工艺,比如老虎的眼睛、鼻子、身体造型等方面很具特色。对灵宝地区布老虎民间艺人的访谈可以得出一个印象:灵宝地区有很多富有当地特色的民间工艺品,艺人们大多处于原始的自娱自乐的创作中,很少和市场接触,所以作品还保持着当地传统的风格,极为可贵。但因为没有多少经济效益,所以现在从事布艺制作的艺人们大多在60~70岁,加之没有人组织和引导,几乎没有年轻人进行自觉传承。一系列的忧虑就会产生:传习的机会太少,学习的人几乎没有,灵宝地区的布老虎工艺面临人亡艺绝。她们保持了传统手工艺,没有受到任何机器化大生产和市场化的引导,却无声地存活在民间。因为无声,找不到买主,手艺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从以上三省布老虎文化的角度看,民间制作布老虎大多用来驱鬼避邪,希望借助老虎保护婴幼儿的成长。“驱鬼实际上却是驱除了心理上的恐惧。鬼有没有是不紧要的,恐惧却得驱除。”此话不虚。中国虎文化源远流长,一种文化之所以能够穿越千年而牢牢扎根于这片土地,与这种文化为民众接受形成共识极有关系,久而久之成为民俗。民俗的生命力是非常强大的,它几乎可以抗拒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根据自己的生长规律和轨迹在民间扎根。布老虎文化扎根的基础在于人们从远古时代对虎的崇尚,通过最早的虎图腾崇拜获得内心的安全。山东地区的布老虎威风八面,充满王者之气;山西布老虎憨态可掬,如同一个娃娃;河南灵宝的布老虎五彩斑斓,像个花姑娘。但它们都是人们心中的老虎,是可以辟邪的瑞兽,是可以保家护院、照顾小孩的。民间传统工艺中的布老虎,应该是有日常生活气息、有人味的。
 
二、针对布老虎文化现状的反思
 
1.事件反思
 
通过对山东、山西、河南三省布老虎田野调查,我们发现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基层工作者对非遗保护的态度和认识非常重要。政府官员文化遗产意识淡薄,一些地方的文化馆平时并不重视对一些濒危文化的考察和保护,真正到乡村中进行实地调查的较少,许多民间艺人是在学者深入民间后被发现,然后才为当地政府所认可的。一些基层文化干部没有基本的文化保护训练,缺少对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大多数只重申报,不重视保护,客观上造成了对文化的漠视和损伤。据村民反映,上级领导在视察参观时,经常白拿或者廉价购买民间艺术作品。作为非遗保护的第一责任人的文化保护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态度如斯,如何能让艺人们感受到政府对文化遗产的支持?
 
对于学者而言,田野发现是需要积极主动地到乡村中去的,只靠当地文化部门的推荐是无法真正了解真实情况的。比如山东莒南县74岁布老虎艺人张怀香,潍坊寒亭区布老虎艺人59岁的王爱琴,我们就是在和村民聊天时偶然知悉的。此前,当地文化部门并不知晓两位艺人的情况,更谈不上积极推荐。
 
地方经济水平决定了布老虎遗存的好与坏。经济水平高的地方,布老虎遗存市场化程度高,破坏程度大;经济欠发达地区,布老虎遗存好,破坏程度低。尤其是产业化发展后,布老虎的加工和制作主要来自欠发达地区,比如临沂一带。而组织销售和市场化运作则在发达地区,比如潍坊和胶州。潍坊当地的庆生送布老虎的习俗已经很少,一般是送虎头帽虎头鞋的较多。为何在当地风俗不在的情况下,布老虎发展成为当地的一种特色文化产业?主要原因在于会展经济带动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潍坊为例,其布老虎专业村是针对强大的旅游市场而发展起来的。旅游越发达,客户的购买力就强,布老虎的销量就大。许多单位用以作为礼品赠送客户或奖励员工,如银行、公安部门以及酒店等。在多元文化和信息交流日益蓬勃的今天,这已是普遍现象。胶州地区布老虎制作和销售不成气候,主要原因是当地没有可以带动整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品牌会展业,旅游资源不如潍坊等地。
 
2.濒危信号
 
据山西省右玉县原政协主席王德功介绍,右玉布老虎和当地满族民间的爬娃娃造型有一定的关系,精良的做工受旗人讲究绣活的影响。据了解,当地过去缝布老虎主要是送给孩子,或放在柜顶上或者炕上辟邪。现在的右玉,基本没有人做布老虎。“当年使用的人没有了,绣花的人也就没有了,遗留下的器物也消失了。”在王德功看来,民族大融合使得当地布老虎的生存土壤消失。据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市史志办主任常宏武介绍,此前布老虎是当地人们用来欣赏的,“巧手”们做好了自己用,不送人。潞城市文化馆馆长曹光涛则介绍说,布老虎在当地很常见,上点年纪的老人都会做,过去在孩子满月时要送纯手工的布老虎、虎头鞋、虎头帽,现在也是。只是由于市场化的原因,手工制作的经济效益远远低于机器制作,以致许多布老虎的原产地已经没人会这手艺,或者只剩下一群老人在苦苦坚持。山东莒南县虎园村的村民们都说,布老虎在本村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但现在这里已经无人能做。在莒南,当地文化站负责人坦言,当地已经没有了传统布 老虎艺人。
 
布老虎文化消亡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城市化让蕴涵着丰富民间文化的村落正在一座座消失,而村落消失的同时就是村落文化消亡的时刻。村民被分散到楼房公寓中居住以后,传统的村落格局和生活空间的改变,对村落文化是致命的打击。少了传统文化的背景,少了民俗生活的浸润,布老虎文化自然也面临着消亡的命运。“文化的衰败已经导致了社会的分崩离析,失去了强有力的民间传统,个人之间的道德联系也就削弱了。”针对布老虎文化的衰败和濒危,首先表明了在传统的生育民俗中,虎作为民间小孩守护神的信仰在淡化。在现代文明发展的今天,古老的习俗虽然还在北方大地久远地流传,但已经走向衰微。
 
三、解决办法
 
从河南淮阳布老虎的勃勃生机中找思路很显然,如果我们意识不到民间文化的价值,意识不到民间文化的精神含量,那么就很有可能会成为民间文化的漠视者、破坏者。同时,如果我们对非遗的生存空间不加以关注,不准确感受非遗赖以传承的民俗环境和民俗文化内涵,不懂得传统文化的生命源头,那么我们的保护也会流于肤浅的形式。故此,源头记录和源头探索成为当前非遗保护中最为重要的方法和思路。因为许多文化,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已经与最初的文化含义有了巨大的差异,而且在变动的时代里,如果任文化遗产的市场传播,必然会产生以讹传讹的情况。布老虎文化是这样,其他的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民间美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与民俗有互为生存的关系。若民俗消失,民间美术便会衰退,若民俗活动没有民间美术相辅,便会失去感力。”这段话清晰地传达出一个观点:任何民间文化的产生都不能和使用、创造它的主体分开,同时任何一种民间主体的活动都离不开民间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在非遗保护中针对传承主体的精神世界、影响主体的民俗事象的探究应成为一种必须。我们不了解传承主体的思想,用他者的眼光去审视或者解释民间都可能会带来对文化的误读,文化遗产的保护失去了意义。
 
在各地布老虎面临濒危的时候,河南淮阳地区的布老虎仍旧延续了上百年的生命力,勃勃有生气。河南淮阳的布老虎,和当地的泥泥狗玩具,几乎成为淮阳当地旅游文化的标志。这两样东西都是民间图腾崇拜的产物,而且民间自古流传着很多关于淮阳布老虎的传说,大多与人祖伏羲及女娲有关。当地人深信老虎就是伏羲女娲的化身,认为伏羲老祖就会保佑小孩和家庭和美太平,而每年农历二月二在朝祖庙会上买到的淮阳布老虎是最应验的。这一习俗流传下来没有中断,主要依托于百年历史的伏羲人祖庙会。庙会时间长达一个月,从农历2月2日到农历3月3日,庙会期间几乎天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香客。在庙会开张的头一天,买票进入太昊陵伏羲庙会的全国各地香客竟然达到40万人次,还不算赶来不进太昊陵只为在山门前做生意的人。
 
 
淮阳庙会上的布老虎造型和全国其他省份比较,是最为简单、做工也最为粗糙的。价格特别便宜,小的卖5元,中等的卖8-10元,大的卖到20-30元。造型单一,方头方脸,五官过去是用笔画上去,现在因为销量太大,为了赶数量,艺人干脆用刻好的章蘸了颜料直接加盖。与传统工艺想比,工艺更简单了,但造型和样式据说和多年前没什么变化。艺术造型不变、工艺逐渐简化的布老虎,非但没收到市场冲击,而且生存得非常好。除了当地庙会文化的延续给淮阳布老虎文化找到了活路外,我以为更为重要的是布老虎文化赖以生存的民俗土壤没有改变。
 
当地人崇信伏羲,因此庙会上的布老虎就同样收到了追捧。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当地政府的参与和支持。一个庙会如果单靠民间的力量,是很容易受到外界冲击的。当地政府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充分意识到伏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价值,因此根据民间习俗和历史沿革,对本来并不起眼的伏羲人祖庙会予以支持。电视直播、领导人致辞和亲临朝拜,将政府工作和当地文化保护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政府部门还亲自招商引资,让庙会“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文化的附加值得到了充分彰显。有了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有了大量商家的投入,热闹的庙会引发了民众对传统的回归。过去靠庙会生存的艺人们都重拾老本行,纷纷加入到布老虎制作的行列中。如伏羲庙会附近的白楼镇庞庄村就是如此。
 
庞庄村有107户人家,500余口,几乎家家从事布老虎的生产、加工及其销售。当我们前来调查时,所有农户都在赶制布老虎,连说话的空都没有。为了配合我们的调查,村领导决定,凡是接受采访的农户一律配发200元误工费。据调查,一个村民艺人光靠庙会一月布老虎的销售,就可获得至少3万元的收入。家庭人员多的,一个月获得十多万的收入也是正常。村民一年到头都在做布老虎,并在庙会这个月里卖完,没有人在庙会结束后还有积压的。淮阳布老虎的勃勃生机,给当前的布老虎抢救工作带来诸多启示:一、通过政府扶持,让艺人心甘情愿地将绝活传给更多人,走集体传承的道路是可行的。
 
淮阳布老虎专业村就是走从家庭传授到村落集体继承的道路,通过培植市场,调动农户积极性,在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将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下去,这已经能够弥补过去家族血统传承的不足。二、培育传统手工艺生存的空间需要从民俗文化入手,从当地的传统中寻找契机。如果生硬地制造“庙会”或者所谓的“传统”,这样的文化平台将是难以长久的。当地政府的扶持和帮助,要从尊重当地文化的传统出发,充分发掘和利用当地文化资源,保护和恢复当地优秀传统,让百姓心甘情愿地遵守传统的引领,在自然的文化空间中获得新生的希望。三、政府对优秀艺人应给予政策扶持和导向引领。政府看到布老虎的商机,命名传统布老虎制作的白楼镇庞庄村为“布老虎专业村”,本来就是在树立村落形象,而且政府给该村在庙会中专门设立摊位帮助销售,给当地艺人创造致富门路和时机。
 
政府作为非物质文化第一责任人的角色,已经通过《非遗法》得到了进一步确认,那么政府在今后的非遗保护工作中作用至关重要。民间文化得到政府重视并登堂入室,应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骄傲。不过,政府在引导艺人在走出传统传承方式,让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集体授受的同时,还要考虑非遗的知识产权即原创权。否则,还会发生作为国家级非遗的川剧“变脸”秘诀流播四海的尴尬,发生响应号召开门授徒的“中国第一虎”的制作者高秋英出现的苦恼———徒弟学了手艺抢了她的饭碗,原创者成了受害者。所以,政府应成为保护工作的积极倡导和实行者,让保护工作落到实处,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生活中仍旧能延续生命,呈现出勃勃生机。

标签: 布艺老虎 民间

©2011-2015 创投市场 | 北京微创新媒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京ICP备15058196号-1
电话:010-57286297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亿世界C座B2-e18